首页 > 最新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论坛成功召开
最新动态
专委会动态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论坛成功召开
2025-04-286

2025年4月23日-24日,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涵盖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与健康、生态文明、气候政策与国际合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海洋负排放与可持续发展、冰冻圈科学与服务、气候资源与利用、金融保险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和绿色转型、地球系统边界与临界点、科学传播等涉及未来地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议题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墙报展示等方式开展交流,旨在研讨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科学与应用的互相促进。作为本次大会专题分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论坛”于4月24日下午成功举办。

图片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致辞

此次分论坛由北京大学袁文平教授、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黄玫副主任、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碳汇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勇共同召集,论坛汇聚了来自专业机构、高校、企业的科研力量,深入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农业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的关键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

图片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碳汇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勇主持论坛

分论坛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许小峰会长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许会长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紧迫性。他指出,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深入研究它们在气候变化下的演变规律与应对策略,对于全球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图片海南大学赵淑清教授作专题报告

图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徐希燕教授作专题报告

图片中山大学汪静平博士作专题报告

图片北京师范大学金昊峰博士作专题报告

图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欣怡博士作专题报告

图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若琪博士作专题报告

图片新疆气候中心历正豪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在专题报告环节,海南大学的赵淑清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徐希燕教授、中山大学汪静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金昊峰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欣怡博士与刘若琪博士、新疆气候中心历正豪研究员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登台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从城市生态碳中和路径的探索,到气候变化对乡村振兴的挑战与机遇;从经济-气候角度分析对粮食产量影响,到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土地系统抗灾能力提升等,专家学者们通过多年来缜密的研究和精确的推演,对当前城市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生态系统、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数据支持与价值实现路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等议题做了深度解读。

图片

每个报告结束后,都安排了提问互动环节,与会者与报告专家就报告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创新以及跨学科合作等话题进行友好互动,深度探讨。现场气氛活跃,氛围融洽,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各专题内容的理解,更促进了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合作契机的挖掘。

图片

论坛现场还集中展示了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富景天策(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科研成果墙报。

图片

此次“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论坛”作为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意识。

论坛主持人张勇在总结时指出,这次分论坛虽然时间有限,但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融合,每个报告都充分展现了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综合研判,具有非常显明的跨界融合特点;二是专业,每个报告都充分展现了学科带头人带领青年专业团队从不同专业视角深度分析生态、农业及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专业程度很高;三是宏观,报告涵盖了全球、北极、东亚、中国、干旱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科研视角和成果,视角独到,内容丰富。通过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与深入研讨,与会者对气候变化复杂背景下生态、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演变、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是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的创新实践,也是这次“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的要义体现。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