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AI”已经在2024年初步呈现,全球在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无不被注入了AI/D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要素,呈现了既有遵循物理路线的持续进步,又不乏借助AI/DL让发展更具跨越性、变革性的特征。其中,气象机构与AI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气象卫星和雷达更新换代的加速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催生新信息和服务业态,以及气象发展规划、管理在量化和可控两个方向的强化等,是2024年度尤其值得追踪和关注的内容。
2024年岁末,人工智能(AI)学者荣获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大约于5年前开始的AI技术浪潮推向了顶峰。当下,全球气象学界再结合2021年气象学者 真锅淑郎等因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正如真锅淑郎等科学家 的获奖主要研究成果源于数十年前,2024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所表彰的AI基础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初,这表明未来跨越式的成就往往源自今天的踏实创新。诺贝尔奖的启示或许还包括气象回归“物理学应用领域”的定位,这是能推动学科发展站到更高层 面,具有更广阔视野的一个角度回归。此外,作为纳 维-斯托克斯(N-S)方程的重要应用领域,数值天气预报(NWP)技术(始于理查孙1922年手工数值预报)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给气象或大气科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在新的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下,无论是在物理驱动或是数据驱动的背景下,气象或大气科 学将依然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领头学科之一。气象或 大气科学学者率先统一确立并几乎完美实践了一些核 心概念和技术路径,包括数据同化、集合预报、圈层融合、数据再分析等。如今,在对地球系统更深入的研究中,气象或大气科学可以通过物理和数据“双引 擎”驱动走得更稳、更远,并且辐射到水文学、地理学等地球科学的其他分支,加快地球系统/地球气候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2024年7月,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 召开的预报能力创新学术会议上,学者概括了AI技术带来的预报能力的提升:物理驱动数值预报模式的第 10天预报技巧在过去10年提高了10%,而欧洲中期天 气预报中心(ECMWF)的数据驱动模型AIFS同样的 预报技巧在过去6个月里提升了7%。这样的预报技巧 提升速率对比,无疑让气象科学成为被AI技术和数据 驱动理念成功“撬动”的重要领域之一。实际上,在包括观测、模拟和服务整个气象价值链上,“万物皆有 AI”已经在2024年初步呈现。
本文主要基于2024年国际上气象领域相关的文献信息,特别是世界气象组织(WMO)以及主要气象业务和学术机构召开的学术会议信息,试图从一些视角 回顾和分析2024年全球气象或大气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演变脉络。特别关注在不断增长的业务服务需求下,气象或大气科学全面利用AI等新技术显现的新交叉融合领域,并分析这些新理念、新技术视角带来的新增长点。
1 地球系统模拟从物理动力学模式转变到与数据驱动大模型“双车道”并驾齐驱, 影响深远
科学计算带给现代气象学三个快速发展的“革命”阶段:即伴随电子计算机发展初期NWP模式的成 功(1950年)后模式预报能力逐步提升的“静悄悄”的 革命(1980—2020年)、2015年以来高性能计算技术 推动的包含更多中小尺度物理过程的高精度模式引发的“数字革命”(2015年至今)、AI推动的数据驱动预 报模型引发的预报方式的“机器学习革命”(2022年至 今)(图1)。值得注意的是,后两个阶段都只有起点 而尚没有结束,换句话说,这两次革命都还没有走到终点,当下正是这两个革命携手共同发展时期,这无 疑将给气象科学发展带来发展史上不多见的潜力、活力和持续力,是气象事业的繁荣期、扩展期和能力提升期。
1.1 气象数据和软件的FAIR原则成为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
2024年9月,WMO召开了以未来数据基础设施 (Future Data Infrastructure)为主题的研讨会,进一步 明确了数据作为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在未来的重要地 位。会议探讨基于未来数据调整的应对方式,例如迁 移更少的数据,将后处理和产品创建等流程迁移到大数据所在的位置,通过设立标准和提高互操作性等 方式降低系统运行的障碍,等等。在科学界,FAIR (Findable, Accessible, Interoperable, and Reusable,可 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再用)是开放数据和软 件的原则,对于海量数据,特别是对AI技术更加友好的标记数据(图3)尤其重要。
2 数据驱动加快观测发展,WIS 2.0 带来全球气象数据新的运行图
尽管气象数据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大多采用规范性更好的气象再分析数据,但学界越来越多地意识 到,大模型要想真正革命性地改变天气和气候预报, 还要寄希望于更高质量、更好用(即所谓AI-Ready数 据)的观测数据才有可能。2024年,活跃气象卫星数 量达到约200颗,另有约100颗地球观测(EO)卫星。研究表明,如果在目前业务预报中排除卫星数据,预 报的时效将减少3 d。欧美多颗具有新功能的卫星在 2024年成功发射,而面向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全球气 象业务换代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的布局也逐渐清晰, 这些在未来可能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随着欧洲空间 局未来地球观测战略的最新发布和美国第二次“十年 天基观测调查”(中期报告发布)渐入佳境,2024年已 经开始为十年后全球地球观测遥感新格局定调。
2024年,全球气象观测每天达到8亿次,每12 h用 于气象预报和服务的观测为1亿次左右,即大约1/4实 时观测数据被预报模式利用,观测平台呈现地面、空中和天基全面布局和相互协作的良好态势(图8)。
3 气象服务
2024 年元旦,阿根廷人席列斯特?绍罗教授就任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这位 WMO 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掌门人,自 2014 年至 2023 年末一直担任阿根廷气象局局长,2018 年 4 月至 2023 年底担任 WMO 第二副主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绍罗,希望 WMO 能让所有国家,特别是最脆弱的国家,能通过气象服务具备对极端天气、气候、水和其他环境事件的抵抗能力。2024 年 1 月 16 日,她在日内瓦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际合作主要诞生于日内瓦,这是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工具。
为了响应联合国倡议,WMO 于 2024 年部署了多个相关项目,例如,InPPHA(Integrated Predic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y for Early Actions,支持早期行动的降水和水文综合预报,2024—2028)、PEOPLE(Progressing EW4All Oriented to Partnerships and Local Engagement,推进 EW4All 的伙伴关系和地方参与,2024—2028)和 ADVANCE(Aiding Decision-making in Vulnerable Africa with Nowcasting of ConvEction,以对流临近预报帮助脆弱非洲决策,2024—2028)。其中,由 NCAR 主持的 ADVANCE 项目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这个采用伞式结构的项目,旨在改善非洲大陆对流及相关灾害临近预报。2024 年,该项目在南部非洲成功进行了测试平台搭建,将为南部非洲国家提供快速更新的气象卫星产品和工具以改善预警。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认为是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瞄准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软肋,升级和直接参与更大研发活动的信号。
3.2 数字媒体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
全方位和全角度数字媒体的空前发展至少持续了 10 a 时间,这样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日常应用气象信息的场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和手机短信等,迈向具有高动态、高时效、高稳定、高精细、高覆盖、高数智等特征的数字媒体新时代。例如,通过社交平台更多了解气象信息的细节等,给更多的人群,也包括多领域的专家带来深入认识、开发和利用气象信息的新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如 AMS,在之前数十年开展气象广播科学家认证基础上,最新开发了 “数字气象学家” 项目,这既代表气象界对数字媒体带来变化的接受,更是表达了积极拓展新的气象服务能力的态度。
3.3 围绕巴黎奥运会的气象服务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在开放的空间举办开、闭幕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举办形式,对气象保障工作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幕式上因为巴黎骤雨的到来,大量参加入场式和表演人员不得不穿上已经准备好的透明雨衣,这让全世界的观众印象深刻。
巴黎奥运会期间,是巴黎城市及周边郊区人员最密集时段,无疑也是天气脆弱性最突出的一段时间。面对这样的重要活动和脆弱性,WMO 在世界天气研究项目实施计划(2024—2027)中,特意设置了 “认识脆弱性,城市超精细尺度多灾种预报”(Understanding Vulnerability, Ultra-Fine-Scale Prediction for Multi-Hazards in City)项目,并在该项目中包括了巴黎奥运研究示范项目(Paris Olympics Research Demonstration Project)。该项目提出的科学问题有 3 个:临近预报和 NWP、改进夏季极端事件(城区的城市热岛、空气质量、风暴)的认识和如何提供定制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
以巴黎市的昵称 “PANAME” 命名的气象试验于 2022—2023 年开展,利用位于市区和郊区大学的辐射计获得的温度和湿度廓线、3D 测风激光雷达和其他观测资料,还在巴黎市安装了 31 个 IoT 气象站和地表能量平衡站(图 17)。
鉴于很多奥运比赛项目在巴黎市的公园里进行,2023 年试验还增加了公园观测(图 17、图 18)。其中,在卢森堡公园、蒙苏里公园和埃利?维瑟尔公园开展了详尽的观测。
夏季奥运会,运动员和观众必须面对的就是暑热,为此,试验设置了热舒适度特征项目,通过在城市中心利用路灯杆设置 IoT 气象站并增加风和实感温度(Black Global Temperature)观测(图 18)。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有树木公园的降温效果好于仅有草坪的公园。公园的降温效果,也得到模式模拟的支持。
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多家机构的 8 个模式参加了 2024 年夏季比较试验。这些模式除了法国气象局模式外,既有常用的业务模式,如英国气象局的 UM 和德国气象局的 ICON,也有被广泛使用的业务和研究模式,如 NCAR 的 WRF 模式,其中仅美国 Texas 大学的模式被归类为 AI 模式(基于 GraphCast),模式的分辨率从 100 m 到 1.3 km。
围绕巴黎奥运会的气象活动,还开展了空气质量相互比较项目和融合社会科学研究活动。针对空气质量,相关项目确定了首席科学家并从与大涡模拟(LES)相互比较和区域模式间相互比较两条线上展开。参加区域模式比较的合作者众多,包括 Airparif、CEREA、NCAR、东京大学、赫尔辛基大学、SMHI、UKMO、GRASP 和 WMO 等。在融合社会科学方面,3 支团队开展活动:NCAR 学者 Julie Demuth 团队以 “理解大型体育赛事的预测” 为题、CNRM 的 A Lemonsu 领导的团队以 “城市热浪与健康” 为题(描述灾害特征,以及热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Paul Abeille 带领的预报员团队以 “全民马拉松比赛预报” 为题开展研究。
围绕巴黎奥运会的气象活动,从 2022 年开始密集展开,法国气象部门依靠与 WMO 的合作,邀请欧洲和美洲等的相关机构广泛参与,为奥运会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其中针对热舒适度的研究颇有新意。
4 结果、讨论与展望:AMS 2025年年会的启示
2025 年全球人口达 80 亿,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全球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 “使 2025 年成为一个新的开端” 的新年致辞中指出,我们刚刚经历了十年的致命高温,这是气候崩溃,2025 年,各国需要大幅度减排和支持可再生资源利用,“脱离这条毁灭之路”。这是必要的 —— 而且也是可能的。
本文即将完成时,正值 AMS 2025 年年会召开之际,本文针对 2024 年国际气象事业发展几个视角的解读,大多可以在这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年会上找到更多和更具体的新线索,以下将结合 2025 年 AMS 年会和其他文献展示的新概念、新思路,对 2025 年气象科技发展进行探讨和展望。
4.1 新技术继续推动气象能力发展
量子驱动。2024 年 6 月,联合国宣布 2025 年为 “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其中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尤其值得期待。量子计算机,是 AI 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至少数万倍提升科学计算能力,从而满足物理和数据驱动的地球系统模拟对算力的要求。量子传感器依赖量子物理学的特性,利用被称为 “纠缠” 的粒子之间的联系,以及量子的另一个属性 “叠加”,让依据经典物理学无法获得的测量成为可能。量子传感器具备的一些新能力,尤其是可以在没有全球定位系统的情况下开展对时间、温度、距离、重力和电磁场的精确观测,在地球系统领域的应用价值极大。AMS 年会透露,美国将从联邦政府层面,强化包括量子系统在内的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技术创新的推动。
用户参与。在气象界熟知的 “研究到业务”(R2O)链条中,用户的位置并不确定,在第 15 届 R2O 会议上,“定制研究”(Tailoring Research)的概念被提出,目的是有效创新和完善产品与服务。定制研究面对的关键问题包括:例如,如何确保产品满足并超越用户的期望?如何确认这些创新有效地触及目标受众并使其受益?让用户为新技术和服务做好准备的最有效策略是什么?
云托管解决方案。该方案特别适用于数据分析、可视化和环境信息归档等应用。而如何将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合并到不同的工作中是推进该方案的关键所在。从 NOAA 的天气系统高可用架构 Netflix 和亚马逊可持续发展数据计划(ASDI),到 Google Earth Engine 等,勾画了云托管的气象管理方案。
验证人工智能。AI 无疑是对气象学和 NWP “特别适用” 的新技术,带来了实现突破的难得机遇。然而,越来越需要开发严格的测试、指标和验证框架来评估人工智能驱动模型的性能和可靠性。一些挑战需要面对:1)测试框架方面,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和程序来系统评估人工智能算法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性能?如何设计考虑不同天气模式、时空尺度和模型配置的综合测试框架?2)评估指标方面,哪些指标和绩效指标适合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准确度、可靠性和技能?如何开发标准化指标来捕捉人工智能技术在捕捉复杂大气动态和现象方面的优势和局限?3)验证技术方面,如何根据观测数据、基准模型和集合预测来验证人工智能驱动的 NWP 模型?可以使用哪些策略来量化不确定性并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和预测交付周期下的稳健性?如何更新基于物理的传统方法的既定指标以纳入人工智能?在案例研究和应用方面,从人工智能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实际案例研究和应用中可以获得哪些见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高特定天气事件或地区的预测准确度、提前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从这些经验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需要哪些人工智能就绪数据来推动未来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开发?
4.2 企业全面介入气象业务
AMS 年会从来都是政府、高校等学术机构和企业共同创新研讨的平台。不仅在数据驱动大模型研发等方面,企业已经利用优势抢占了半壁江山和制高点,而且深度参与其中整个国家气象事业的关键方面。
雷达网评估。美国 NEXRAD 在世纪之初彻底改变了天气预报员了解强风暴环境并及时发布准确警报的能力。但该系统已过时落后,并且新技术进步不断出现,更换 NEXRAD 网络的计划正在进行中。为了充分了解未来十年任务失败风险的严重程度,MITRE 公司对当前 NEXRAD 系统的操作和系统可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当前 NEXRAD 系统可用性仅满足 96% 的业务可用性阈值。MITRE 还研发了评估工具,以便快速关注关键组件和重大计划外的停机事件。
优化地面观测网络。地面气象观测网是基础气象工作中的基础。来自著名气象仪器公司维萨拉的专家明确指出,一刀切的地面观测网络方法是不够的。以美国为例,西海岸是大气河流、浓雾和空气质量等构成混合复杂情景;而在山区,背风槽和地形是导致降水变化及其预报复杂性的主因;在中西部则面临湖泊效应降雪等带来的独特困难;东海岸又面临飓风、热浪加剧和空气质量恶化的多重威胁。这位来自企业的专家指出,天气观测技术的进步,能够将人工智能与混合网络相结合,可提升自动地面观测系统(ASOS)的未来适应性并增强其功能。
跨领域合作带来共赢。欧洲的 “目的地地球” 数字孪生项目不断进步是很多同行关注的话题,然而不是很多人都知晓,该系统开发出的第一个用于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复杂地球系统应用,正在意大利电影公司经营的位于巴塞罗那的超级计算中心(BSC)的 MreGINE5 超级计算机(全球排名第八位)上运行。这一合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球系统模拟器与同样需要超算能力、善于拍摄数字科幻片的意大利电影界之间合作和互动:目的地地球演绎的地球天气、气候变化或许能给电影人更真实的感受;而以后更真实展示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 “未来已来” 科幻片会给更多的人带来警示。
4.3 气象服务是一场硬仗,需要跨学科、领域和层次的协同
2024 年是全球温度升高 1.5 ℃的第一年,灾害升级已经开始显现,其中野火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AMS 从 2025 年年会开始,专门设立的 “野火研究” 系列会议,可谓恰逢其时。然而,会议期间,加州大火持续肆虐,给会场中研究野火的专家不时提供逐小时更新的事实和案例,另一边却是美国各方在应对中因各机构自行其是而难见高效的协同和高效的救灾。年会市政厅会议上,专门设立的 “美国联邦机构气候适应行动协调:参与和合作机会” 分会场,给出了联邦机构参与气候适应的四种方式,即开展适应研究、为适应决策者提供数据和工具、资助地方适应工作和提供适应技术的援助或指导。以趋利避害为主要特征的气象服务,实际上是年会最重要的话题。2025 年将迎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 30 周年,“三十而立” 之年,全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不减反增,将考验着更多学者、政府和大众,见证他们如何展示顶级智慧,如年会主题所言,让地球这颗星球保持繁荣。
(作者单位:王卓妮、贾朋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唐伟、贾朋群,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雷蕾,中国气象服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