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指出,在刚刚过去的周日、周一和周二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天。据估计,高温每年导致近五十万人死亡,大约是热带气旋的30倍。在全球变暖所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发频繁、影响程度越发强烈、影响范围越发广泛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很可能会超过环境污染而成为全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如何全面认识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气象经济论坛上,多位业界重量级嘉宾对此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话健康未来。
第三届气象经济论坛会议现场
气候变化导致高影响天气增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最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温度的变化。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气温已经连续13个月创下新的月度记录,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都经历了酷热的袭击,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变暖不止意味着温度本身的增加,还将引发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
朱彤院士作《高影响天气的健康风险》主题报告
朱彤介绍,高影响天气包括洪涝、野火、局部大风、冬季天气受到很大波动扰动、城市热浪和空气污染等。作为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项目”关注的五大危害之一,野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多方面。野火会释放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害的污染物,PM2.5浓度增加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炎症指标相应增加。全球大部分人口暴露在野火中,尤其是儿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86万儿童的死亡与野火有密切关系,这一数字约占低或者中等收入国家儿童死亡率9%左右。全球因为野火导致的死胎或畸胎等现象,大部分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陈思宇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黄建平院士,从沙尘灾害天气事件的角度讨论了对健康的影响。她指出,沙尘暴作为北方主要的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和其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不同,沙尘暴是跨越国境的灾害风险。在2023年春季大型的沙尘暴过程当中,我们国家有140多个城市都出现了重度及以上的污染,为近五年来最多。
陈思宇教授作《沙尘灾害的气候环境和健康效应》主题报告
据统计,大概每年有20亿吨沙尘进入到大气中,是陆地上释放量最大的一种气溶胶类型之一。每年释放到大气当中的沙尘量相当于350座吉萨大金字塔,影响着全球3.3亿人的健康。基于此,联合国针对沙尘暴的全球联合防治,将2025年至2034年定为联合国防治沙尘暴十年,系统探讨沙尘暴的环境、健康还有气候上的影响。
陈思宇指出,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沙尘暴来自于沙漠和戈壁沙尘的风沙侵蚀作用的影响。但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组研究中显示,大概有25%的沙尘来源于人为活动。已有的数值模式主要考虑沙漠和戈壁的侵沙,势必对整个沙尘总量的排放以及对它的环境气候健康的影响有所低估。
根据现有研究,沙尘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等等。此外,沙尘暴会对儿童的认知健康、人体健康、肺部健康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健康风险及威胁。
守护人类健康 全球在行动
2023年12月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主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了《气候与健康宣言》,提出要“将健康置于气候行动的核心,加快发展具有气候适应力、可持续和公平合理的卫生系统”。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极端天气的增多对于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国际社会做了哪些努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原助理总干事、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明辉介绍,《宣言》的签署,标志着气候变化与健康这个议题真正进入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主流议题。《宣言》设定了8个目标,覆盖了如何增强减缓和适应措施的健康协同效益、如何提高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如何加强跨部门合作以减少排放和最大限度地扩大气候行动的健康效益等多个方面。
任明辉教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威胁:
全球行动》主题报告
任明辉呼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的减缓和适应的策略,要开展多部门跨学科的研究合作。中国应该积极地开展气候变化跟健康相关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跨部门的合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的行动方案,推动相关研究和政策支持,评估和总结国内优秀实践经验,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健康威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李湉湉介绍,联合国一直倡议加强气象健康风险预警服务,WHO、WMO等机构早在2015年就提出“实施以健康风险为核心的健康风险预警,是有效降低极端天气事件死亡风险、预防敏感性疾病发病的积极措施。”2023年在第19次世界气象大会上通过了加强健康气象服务的决议,提出“通过有效整合世界各地的气候环境和健康科学与服务,改善面临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和环境风险的人们的健康福祉”。
李湉湉教授作《推动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
健康气象服务》主题报告
李湉湉介绍,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识别极端天气人群健康风险相关工作,在中国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平台上,融合了环境、人群、人口社会经济与地理信息等一系列数据,通过综合数据处理,对热浪、寒潮、台风、暴雨等高影响天气开展研究。研究中发现,热浪、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她提出,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是重要的适应性应对手段。她建议要大力推动气象健康风险预警模型落地应用,面向预警新职能探索构建环境危险因素预测预警疾控工作新方案,编制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为全球防控实践提供中国方案。
让未来更安全、更可持续
童世庐教授作《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
生存的威胁:如何应对挑战》主题报告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环境所教授童世庐提出,整合减缓和适应策略至关重要。此外,要尽快将化石燃料的使用转化到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通过改善城市设计、推动极端天气风险预警系统等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适应措施,要让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以及采取气候行动所产生的健康效益。此外,还要加大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方面科研经费的投入等等。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共同行动起来,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贾云峰作《跟着气候去旅游 携手文旅获健康》主题报告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指出,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以减压消费、慰藉消费、惊喜消费、孤独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疗愈价值”正在成为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依托气候资源实现康养疗愈身心,将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方式。在气象与文旅融合方面,他提出“疗愈思路”:即“三避五养”,避霾、避暑、避寒,养生、养心、养老、养颜和养疗。利用“五养”模式设计气象旅游,形成完整的集群效应,打造完整的配套产业和服务。
圆桌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行动
在圆桌论坛环节,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北京大学周丰教授、清华大学蔡闻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协和医院徐迎阳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新教授围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展开讨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他们提出,要通过精细化的健康气象服务进行预警和干预,降低健康风险。专家们结合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强调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天气、气候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类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健康风险和威胁,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本届论坛围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凝聚了多方共识,打破了学科和部门间壁垒,为提高气候健康社会韧性提供了方向,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发挥积极作用。